top of page
​入圍作品 | 精華片段

​入圍作品 | 精華片段

嵐曲劇團—《琵琶上的風沙》

張昌傑—《Breakthrough・跨樂》張昌傑爵士四重奏 feat.吳政君

狂想劇場—非常上訴

野墨坊—《記。形變》

音樂類

作品介紹

01選         IMG_8154 - Skyline Jazz Band.jpg

Skyline 20周年音樂會
20th Anniversary Concert

      Skyline 天際線融合爵士樂團將於2025年1月舉辦成軍20周年北中南巡演,這次特別把歷屆團員全部找回來同台,台北場更邀請爵士古典跨界小提琴家盧思蒨客座,打造宛如日本 T-Square 40周年般的大編制華麗演出。Skyline 是華語音樂圈中唯一持續20年專注融合爵士創作的樂團,曲風以爵士為核心,融入古典、流行、搖滾、R&B、拉丁、電音、世界音樂與台灣傳統聲響;作品曾獲2020美國獨立音樂獎「最佳現場演出專輯」、2022美國全球音樂獎金獎,也多次入圍金曲獎、傳藝金曲獎與金音獎,展現其國際水準與創作能量。樂團20年來積極培育年輕樂手,許多現今華語樂壇一線演奏者都曾在 Skyline 淬鍊,包括蘇打綠隱藏第七人鍾承洋、伍佰巡演薩克斯風手魯湘永,以及多位在國內外賽事獲獎的優秀鼓手。本次20周年演出將回顧樂團歷年經典,以台灣在地音樂為底,結合南北管鑼鼓、非洲節奏、南美拉丁、探戈到技巧性強烈的爵士搖滾,再加上盧思蒨的跨界合作,讓現場能量更上一層樓,展現台灣原創融合爵士與國際接軌的成果。

Skyline 天際線融合爵士樂團_

01選         IMG_8154 - Skyline Jazz Band.jpg
02叒叒叒有那些好想讓你聽懂的音樂海報 - 時間藝術工作室吳正宇 圖片1.png
02叒叒叒有那些好想讓你聽懂的音樂海報 - 時間藝術工作室吳正宇 圖片1.png

​叒叒叒有那些好想讓你聽懂的音樂...

揚·范·吉爾斯?弗朗茲·克薩韋爾·舒斯麥爾?他們是誰?🤔

時間藝術工作室的《那些好想讓你聽懂》系列,力求讓音樂會兼具教育意義與娛樂性質。今年的《叒叒叒有那些好想讓你聽懂的音樂...》以韓國作曲家尹伊桑(Isang Yun, 1917~1995)的作品 Images für Flöte, Oboe, Violine und Violoncello 為主軸,向「古、今、中、外」四個方向延伸,帶來荷蘭作曲家吉爾斯(Jan van Gilse, 1881~1944)的《三重奏》、奧地利作曲家舒斯麥爾(Franz Xaver Süssmayr, 1766~1803)的室內樂作品與兩首分別來自臺灣作曲家潘家琳和香港作曲家龐百勤作品的世界首演。

幾近瘋狂的曲目除了挑戰演奏家們的功力以外,也帶領觀眾遊歷一趟精彩的冒險旅程!

TimeArt Studio時間藝術工作室

《Breakthrough・跨樂》
張昌傑爵士四重奏 feat.吳政君

DonSir爵士樂團(原張昌傑爵⼠四重奏):

台灣少數以單簧管為主奏樂器的爵士跨界團體,為單簧管演奏家張昌傑領軍國內年輕一輩爵士樂好手鋼琴林亮宇、貝斯葉俊麟、鼓⼿林宥廷組成的四重奏編制,致力於古典樂及爵士樂的跨界改編以及各式不同曲風的融合,持續不斷嘗試及探索⾳樂各種不設限的可能性。

 

《Breakthrough‧跨樂》:

此次演出除原先四重奏編制外,特邀當今國內最炙手可熱的世界打擊音樂演奏家吳政君共同演出。將由五位表演者帶來一系列跨界改編曲⽬,⼀首首經典的古典樂作品和世界音樂獨有之生命力、韻味,在爵士風格改編手法及不同於一般樂器配置的聲響下,賦予這些音樂新生命,為聽眾們重新詮釋、顛覆並帶領大家品味這些作品,用單簧管獨有的爵士魅力打破及跨越原先各自⾳樂種類的既定框架。

張昌傑

03選              IMG_0176 - Alan Chang03. 張昌傑_《Breakthrough・跨樂》張昌傑爵士四重奏 feat.吳政君.JPG
04選                 DSC_5268 - ��民族管弦樂團嘉義.jpg
04選                 DSC_5268 - 民族管弦樂團嘉義.jpg

時光隧道下的兩端VII———古韻新穎

「時光隧道下的兩端」是嘉義民族管弦樂團每年最重要的大型音樂會,長年委託作曲家以在地元素創作,邀國內外指揮、演奏家同台,已成為嘉義國樂年度品牌。今年特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任燕平教授客席指揮,串聯頂尖樂手與在地故事,展現臺灣多元聲景。節目邀黃俊錫、謝從馨、蔡鎮宇三位演奏家,分別演出古箏協奏曲〈七星曉望〉、打擊協奏曲〈商銅〉、胡琴協奏曲〈雲清風舞〉,三曲從七星山四季、商代青銅禮樂到雲淡風清的詩意寫意,展現民族樂器的抒情與爆發力。樂團亦將演出任重《蒼勁》,延續「天地」系列以跺腳、氣息與節奏描繪大地生命力;謝惠如受託、以民雄風土及親子劇「柴柴去𨑨迌」為靈感的《晴此雨木》,呈現地方樣貌;以及鍾耀光《超時空的城牆》,以陜北風格動機與編鐘象徵臺北城牆五門,從追憶走向歡騰,呼喚對文化古蹟的共同記憶與守護。整體節目兼具協奏、管弦與敘事性創作,讓觀眾在一夜之間穿梭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致,聽見當代臺灣國樂的活力,也凸顯樂團深耕嘉義的在地精神與國際視野。

嘉義民族管弦樂團

05選                     19 8月9日靈感台灣 島影深情 工研院技術紀錄-053.jpg 的副本 - 福爾摩沙管風琴文化協會Formosa Pipe Org

《靈感台灣:島影琴深》

余曉怡管風琴音樂會

《靈感台灣:島影琴深》於台北國家音樂廳首演,本節目由音樂會製作人林昭憲、管風琴家余曉怡總策畫,福爾摩沙管風琴文化協會與璞藝文化藝術共同出品。

音樂會上半場以管風琴獨奏為主軸,以音樂風格象徵台灣海洋文化中的冒險與探索精神。音樂家余曉怡在曲目設計上精心挑選,從呂貝克莊嚴華麗的北德管風琴音樂與經典巴赫作品《G大調幻想曲》、接著是強烈波蘭風格《隨想曲》象徵探索中的堅韌、當代美國作曲家海斯托克自由奔放風格的《請來以馬內利》觸技曲,還有出自挪威豐富民歌靈感為素材的《雅茅斯美女》展現自由、即興與海洋冒險的動感。

下半場則由壓軸作品的史帝芬・卡拉與鄭偉杰的《島影琴深》組曲,以及徐子晴《靈感台灣》之台灣首演作品,透過管風琴的壯麗音色,與薩克斯風、打擊、弦樂的聲響,帶領聽眾啟程探索星辰大海,感受文化根源的脈動與當代的聲音。

本場音樂會再度與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服務系統科技中心文化科技應用發展部團隊、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共同攜手合作。以文化科技的力量,推展古典音樂魅力,透過生成式AI技術(GAI)為核心,展現台灣管風琴當代音樂的創作能量。

福爾摩沙管風琴文化協會

05選                     19 8月9日靈感台灣 島影深情 工研院技術紀錄-053_edited.jpg

音樂劇及戲曲類

作品介紹

01選                       「相看儼然」劇照-32 - Jenny Tseng01. 一心戲劇團.jpg

相看儼然

《相看儼然》是2024年一心戲劇團首度挑戰以「音樂劇風格」打造的歌仔戲作品,由金曲獎肯定的編劇趙雪君、導演徐堰鈴、音樂設計陳孟亮與柯志豪攜手,孫詩詠、孫詩珮、大甜、呂名堯攜手主演,結合古典詩意與現代表達,創造出一齣跨越時空的愛情樂章。作品靈感來自張曼娟最暢銷的短篇小説《海水正藍》中〈儼然記〉一篇,以「前世今生」的情感牽絆為主軸,勾勒出一段纏綿卻無法圓滿的戀曲。

劇中兩位主角穿梭於古今之間,愛而不得,卻又彼此難以放下。舞台設計取自山水意境,運用旋轉場景與詩意光影,營造流動又靜止的矛盾之美;音樂則以歌仔戲傳統唱腔為基底,融合現代音樂語彙,讓觀眾在演出後仍迴盪耳際,久久不散。

《相看儼然》不僅是歌仔戲的一次創新實驗,更是對愛情與命運的深刻凝視──有些相遇註定短暫,但那份深刻卻足以跨越時間,成為生命中最亮的一道光。 

一心戲劇團

琵琶語

「昭君出雁門,即是他邦人。」

 

當日漸融入他鄉,卻又不完全屬於他鄉;當想要回望故鄉,「故鄉」卻又瞬息萬變。

他鄉久居是否成故鄉?人的內心歸宿何處覓?

 

本劇以傳統京崑、粵劇之《昭君出塞》作為底蘊延伸創作,

試圖揉和不同聲腔、語言以現代劇場形式創作實驗戲曲。

由兩代戲曲旦角演員陳美蘭、袁學慧拼場角力,

從王昭君及其女兒一場對話出發,回溯「出塞後」重重心事,

延伸兩代身份認同的不同想像,緊扣當代移民離散議題。

 

嘈嘈切切錯雜彈,琵琶聲停欲語遲。

人或許可以奮力互相理解,但卻無法拯救對方。

 

馬上淒涼、馬下淒涼,

路,還是要走下去。 

好順景藝術工作室

02選                   琵琶語劇照04 - Maurice Lai.jpg
LYQ240628 臺北木偶劇團《五行金沙誅仙陣》劇照 攝影/林育全DSC_1756 - 臺北木偶劇團.jpg
LYQ240628 臺北木偶劇團《五行金沙誅仙陣》劇照 攝影/林育全DSC_1756 - 臺北木偶劇團.jpg

《劍邪啟示錄》

炙釜焚風,鼎中沸

一念熔體,入劍魂

七情六慾,惡橫流

物是人非,是人非?

 

赤鑄山上,鐵聲鏗鏘,鼓風大作……楚王下令限期內以金鐵丸鑄造一把絕世寶劍,未果,斬立絕。陷入執念的干將,手握鐵鎚不停敲打,龍泉之水注入其中,但寶劍依舊了無聲息。一旁的莫邪,放下剛出生的女嬰,一躍而下,縱身爐汁。少頃,爐中浮出一把劍,寒氣逼人,隱生邪氣,劍身圖紋與莫邪生前服飾,一模一樣。干將愛著這把劍,擁抱、親吻它,日以繼夜,片刻不離……

 

本次真雲林閣掌中劇團與劇場導演陳昶旭攜手合作的《劍邪啟示錄》,以劇團擅長的傳統布袋戲「劍俠戲」為主體,佐以偶戲劇場化的創作脈絡,期待在傳統與當代劇場的共融中,實踐「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以傳統為基礎的再創與重新詮釋,彼此相輔相成,進而達到「新面貌但不失其傳統技法價值」的全新演出。

真雲林閣掌中劇團

《琵琶上的風沙》

 『琵琶上的風沙』為嵐曲劇團創團的首檔劇院規格作品,演出共兩場次。於演出前三週票券全數完售。演後青年演員們亦獲得多位專家學者肯定,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王逸群副主任特別嘉許『團隊青年演員演唱、身段精彩,演出的武打身段、文戲皆設計精彩。在地高雄團隊的能量,值得肯定。』演出以傳統經典『昭君出塞』為創作基礎,將流傳百年經典故事,以當代女性視角重新翻創,以奇幻仙境重塑王昭君一生。將生命決定權放回這位被選擇的女性身上,以女性視角出發,透過當代情愛思考、性別意識、人性哲思辯證,細膩呈現昭君的情感與思考。承繼歌仔戲經典傳統,革除教條式公式劇情,開創當代全新視野,更以女性主體為出發點,細膩呈現人性哲思與多元情感。

   演出從規劃初期期呈現青年演員對於傳統戲曲、歌仔戲傳統表演的習練成果與經典傳承。於文本議題、表演方式、音樂編創、身段排練等,皆以承繼傳統為主要方向,呈現高雄在地青壯年歌仔戲演員習戲認真、表演功力正爐火純青。於劇場美學、設計主軸上定調為當代極簡,以簡練詩意舞台美學搭配多媒體多層次舞台運用,烘襯演員表演,讓觀眾聚焦演員身上,更為當代美學所驚豔。以承繼傳統戲曲傳統,開創歌仔戲表演樣貌新局為本演出主要特色。 

嵐曲劇團

04選         PC306204 嵐曲劇團_《琵琶上的風沙》編輯 - 陳紹元.jpg
05選          IMG_0418 - 臺北木偶劇團.jpg

《五行金沙誅仙陣》

《五行金沙誅仙陣》為清嘉慶年間神魔小說《鋒劍春秋》之重要章節。故事描寫戰國末期,海潮聖人預言「六國當滅,秦國當興」,道人魏天民遂依五行八卦與星宿地數設下大陣,四方升起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旗幟,陰雲慘霧、日色無光,凡人入陣必死。孫臏雖知天命難違,仍迫於情義入陣抵抗;門徒相繼赴陣卻一一殞命。姪兒孫燕焚香求援,但秦始皇統一六國乃天意使然,諸神皆搖首不救。最終唯有雁愁澗母猿馬鈴喚出白猿,下山營救孫臏,為劇情帶來驚心動魄的轉折。

此次演出由資深藝師鄭安成老師口述說戲指導,依偶師特質安排橋段串聯。他長年蒐集各地演師版本錄音與劇本,整理分享以挖掘劇團特色,並傳授珍貴的口傳經驗與詮釋手法。特別著重於甘草人物的塑造,使莊嚴悲壯的情節更添趣味與人情味,展現布袋戲兼具藝術性與娛樂性的風貌。

同時,本劇保留傳統「現場後場奏樂」,由樂師即席伴奏,文場與戲偶緊密呼應。觀眾得以在聲、戲、樂三者合一中感受張力,體會布袋戲獨特的完整美學。透過鄭老師的傳承與劇團新生代的實踐,展現傳統藝術在當代舞台上的延續與深厚底蘊。

臺北木偶劇團

戲劇類

作品介紹

小嶼造夢所

《開到荼蘼》分離將至,相戀的愛人,該如何把握難得交會的此刻;《Homesick》離分既至,搬不了的舊家,該如何捨得裝拾情感遠去。

臺詞之於劇本;角色之於創作者;我們之於神,如果情節的寫定不止於推演邏輯,而是神的旨意,予我在百年後的未來,懂得你。

小房間的末日

A7400872 - 李昀芷.jpg
02選                     字母人工作室《After-19》劇照2 - 字母人工作室.jpg

《After-19》

COVID-19 從爆發到現在來到了第五年,疫情最嚴峻的時間裡,世界彷彿在一瞬間停止運作。五年後的今天,隨著世界衛生組織宣布COVID-19作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已經結束,人們逐漸脫下口罩,迎來了一種名為「後疫情」的新現實。

 

            「我和他們的距離,是812公里,是一小時五十六分鐘的飛機,是八千塊的來回機票。是一個手機螢幕,是14+7天,是一副護目鏡、一片口罩,一次PCR陰性的檢驗報告書的距離。」

 

            警戒、隔閡、犯罪、孤獨、期待......只要選擇遺忘那段日子,我們就真的可以「恢復正常」了嗎?

字母人工作室

非常上訴

     兩位出生在1949年的長者,楊碧川在臺灣、陳欽生在馬來西亞。1970年還是少年的他們,不約而同的成為中華民國眼中意圖顛覆國家政權的政治犯。少年楊碧川如何著手實行顛覆國家?從馬來西亞到臺灣求學的陳欽生,因祖籍為廣東,被當成中國人以中華民國軍法審判。1970年代的非法審判,2022年將在劇場裡以虛擬的法庭重啟非常上訴。

 

「我本無罪,何來除罪?」

 

   當時代走過解嚴,經過民主化的浪潮,來到了今天;當轉型正義公布一批批除罪名單,彷彿沉冤得以昭雪的時刻,卻有人拒絕接受除罪。走過牢獄之災,白髮蒼蒼的長者,困頓半生追求的是什麼?

 

   戲劇突破現實的限制,提起一場不可能發生的「非常上訴」,在虛擬的法庭上,政治受難者走上劇場舞臺,訴說著自己真實的故事,觀眾將化身為陪審團,反思討論不法之法,如何作為定罪的依據,也對過往歷史賦予重新定義。

 

  這是臺灣經歷過的非常時期,一段被噤聲的歷史,一堂臺灣人民必修的公民課,邀請觀眾走進劇場,共同創造歷史的「非常上訴」。

 

※非常上訴節目單 https://reurl.cc/oYMnOM

狂想劇場

03選   2022非常上訴 攝影李欣哲 (1) - fantasy theatre.jpg
04選1758441333389 - 郁嵐王.jpg

快樂共和國

​位於台北萬華的剝皮寮歷史街區,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紅磚街屋與狹窄巷弄仍保留著過往生活的痕跡。《快樂共和國》選擇在此演出,既是巧合,也是註解。當劇中人物在「標準快樂」的國度裡掙扎時,這處充滿歲月痕跡的空間,也成了對抗當代「情緒清理」與「一致幸福」風潮的隱喻。這部黑色諷刺劇以戲謔語調包裹沉重議題,像一顆糖衣藥丸,讓人發笑之餘也感到刺痛。故事描繪一個以「快樂」為最高指令的極權社會:悲傷違法、哭泣會被檢舉、情緒不達標將被送去「重塑」。人們在晨間口號與正向標語中壓抑真實情感,每張笑臉都可能是被電擊後的成果,每句「感恩」都只是求生的偽裝。這個虛構國度並非遙遠的未來,而是映照現實中「正向焦慮」與「集體和諧」的壓力——我們追求的是幸福,還是僅僅害怕不快樂?當社會要求我們「一定要好」,我們是否仍能誠實地悲傷、生氣或只是想靜靜地什麼都不做?《快樂共和國》不提供答案,而是邀請觀眾以笑容之外的表情,重新感受人性與情緒的自由。在這場充滿諷刺的劇場實驗中,觀眾或許會發現:真正的快樂,從來不必被定義。

莎小戲

兒童布袋戲

《浪漫劍客葉不凡》

《浪漫劍客葉不凡》為集藝戲坊改編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經典《巧遇姻緣》,由弟子黃僑偉重新製作,結合劍俠武打與現場音樂,打造沉浸式、可遊走觀賞的布袋戲新體驗。觀眾踏入藍盒子,即可在戲臺、兩座佈景與樂手區自由穿梭,零距離看見戲偶工藝與操偶身手,還能在劇情推進中成為小幫手,像尋寶般發現不同視角的故事。全劇以四季為軸,描寫劍客葉不凡與唐嫣雪從春日相思、夏日相遇,到秋天變局、冬日決戰的愛情與命運。演出採無口白、近似默劇的形式,只以動作、音樂與現場Live擬音說故事,即使沒有台詞,也能感到武俠世界的節奏與情感起伏。此劇榮獲「2025傳藝金曲獎」最佳偶戲主演獎,評審讚其兼具傳統偶戲的細膩與劍俠金光的剛烈,讓簡單情節呈現豐富層次。演出突破固定鏡框式舞台,邊走邊看不怕漏橋段,適合想近距離體驗布袋戲魅力的觀眾與親子一同參與,在環繞的音樂與燈光中,觀眾也被邀請進入布袋戲武林,與角色一同闖蕩。

集藝戲坊

05選   LINE_ALBUM_集��藝戲坊-浪 漫 劍 客 葉 不 凡   2025.7.26_250729_242 - 朱華生.jpg

舞蹈類

作品介紹

01選                   無名者的八種練習_張家豪_01 - 麟懿簡.jpeg

無名者的八種練習

生命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反覆跌宕的修行中,知道自己是誰、反抗,並且凋零。

 

《無名者的八種練習》是創作者簡麟懿自2016年旅日返台以來,首次嘗試的長篇舞作。其創作動機,緣起於2017年的小品《八苦》──彼時他因旅外而錯過「太陽花學運」的現場參與,卻深受中國社運人士暨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逝世的震撼與觸動,決定以佛教思想中的「八苦」以及日本傳統表演藝術裡的「黒衣(くろご)」為意象,尋覓透過表演藝術為人權與社會現實發聲的可能。

 

「亾(wú)」意為「無」,亦延伸為「無者/舞者」,意指作品中的「看不見的人/無名者」。

 

然而無名者是誰?而有名字的人又是哪位?簡麟懿相信,看不見並不代表不存在。在社會運動的道路上,無名者從不缺席;他們可能沒有臉面,無法以名姓或頭銜立足,只能透過身體去宣告自身的存在。即便這樣的存在,可能於不同的生命處境中產生變異,一度成為怪物般的樣貌,但生命的歷程由此展開,透過九個篇章,探索生老病死等不同的生命處境,描繪眾生在輪迴裡的掙扎與修行。無名者在不斷的跌宕與對抗中練習著成為、練習著失去、練習著被看見,練習著消失殆盡....而我們或許都在其中,與無名者一同練習著,直到生命的答案逐漸浮現。

01舞蹈製作

​What is Danger?

當遇到陌生人,會帶來什麼風險?他們對彼此來說到底有多陌生?一個人能走多遠?

 

敘述兩個陌生人之間的相遇,即編舞家張堅豪和 Jan Möllmer。他們試著冒險進入不同文化、生活故事和藝術家的個性之中。

 

兩個陌生人的探索,在這一次新的相遇之前和期間,體內激活的防禦機制以及如何釋放。他們將身體、圖像、文字和藝術體驗轉化為動能,從而創造出融合了舞蹈、危險和遊戲的混合活動。見證了兩個背景截然不同的男人試圖定義和協商一段關係的過程,觀眾不禁思考:他們是兄弟、夥伴、朋友、敵人,還是仍然是陌生人?透過有趣的方式,他們在作品中,建立了等級制度、條件和條款。堅豪和Jan,透過對身體的好奇觀察以及對未知領域的反應來解釋這個過程。

​長弓舞蹈劇場

02選               《What is Danger》德國威瑪藝術節演出 劇照01 - Shuhan Yang.JPG
03選                        莫棨翔_浴室殺人事件277894_0 -.jpg

浴室殺人事件

從推理小說的視角出發,《浴室殺人事件》將觀眾帶入一場步步揭露的敘事旅程。作品分為五個段落:相遇、戰鬥、恍惚、共鳴與暴風雨,透過不同身體質地交錯出角色的複雜心理。舞者在有限的場景——浴室——中遊走,在空間侷限下進行內外張力的拉扯。燈光、音樂與節奏的快速切換,猶如翻閱懸疑小說般緊湊。浴缸成為唯一不動的證物,將觀者拉回命案現場,也鎖住所有情節與情緒的核心。故事的真相,直到最後一刻才揭曉。 

莫棨翔

永動城市(未竟篇章)

《永動城市(未竟篇章)》是一部融合共融舞蹈、聲音藝術與動力裝置的跨領域舞台作品,由國際製作人蕭淑琳發起,團長張忠安與方士允共同主導創作,美籍亞裔音樂人 ONIKHO 領銜聲音設計與現場演出。

作品以六公尺長的巨型翹翹板為核心裝置,象徵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失衡與牽制;舞者透過身體與裝置的互動,回應當代社會資本、資源與能動性的複雜議題。音樂結合電子音、弦樂與實驗聲景,與動作互為感應,建構出多聲線共存的民主感官結構。

本作承接 2024「島與共融藝術節」片段首演,獲文化部文化平權計畫、美國在台協會及國藝會支持,2025 年於台北兩廳院與台江文化中心舉辦五場試演。未來預計將發展為完整長度作品,並與美國 Kinetic Light 進行駐地共創及國際巡演。

這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是一項跨國文化實踐,探索無障礙、身體與未來的多重想像。 

滯留島舞蹈劇場

04選               250926滯留島永動城市未竟篇章(歐珀豪)-237 - Resident Island Dance Theatre 滯留島舞蹈劇場 (滯留島舞
05選                      04. 滯留島舞蹈劇場_永動城市(未竟篇章)2 - ZHI LEI CHEN.png

南無警察大菩薩

日治時期政府將警察與觀世音菩薩象徵結合創造「萬能警察」的形象,形成今日看來衝突又帶點荒謬的海報標語「南無警察大菩薩」在當時是嚴肅又不可違抗的,而派出所便是威權的代表。隨時代更迭,「南無警察大菩薩」的意義改變,威權政體瓦解,今日看似自由民主的社會卻仍在偶然間感受到生命無形的枷鎖。藟艸合作社持續以舞動回應歷史建築,探索當代與歷史間的縫隙。時空旅人們行囊上背,來到「原頂林仔邊警察官吏派出所」一探究竟。

 

時空推移下原頂林仔邊警察官吏派出所的權力消逝,然而建築本身象徵權威的意義並未消散。舞者以中性身體介入建築,透過當代觀點回應權威與體制、體制與壓迫、壓迫與自由,將作品從日治時期的威權討論輻散到民主社會的無形枷鎖。在承載歷史痕跡的空間中,藉由舞蹈的抽象性引發觀者對於歷史、權威、權力與權利的思辨及討論,產生多元觀點。 

藟艸合作社

跨界類

作品介紹

不存在的那面牆

《不存在的那面牆》起源於藝術家因眼角膜受傷而經歷的模糊視界。在感官失焦的狀態中,展開對世界廣袤維度的深層凝視。作品以「視覺的缺失與重建」為隱喻,指出我們對現實的感知並非完整無缺,而是由記憶與夢境的碎片拼湊而成。這種重建的過程,不僅象徵對未知的探索,更挑戰了人類慣常依循的感知邊界,使心靈得以透過「內視」穿越物理現實的限制,進一步追問存在的本質。

在受傷的經驗中,藝術家因視力模糊與失焦,使快速移動的視角與視網膜殘影在光的折射下層層疊映,生成了一種如同迷霧般的風景。這種模糊的感知迫使我們意識到夢境與現實之間的界線,並在其中尋找真實的自我。由此,內在的身體感知逐漸與外在的大環境交織,推動出一套全新的認知系統。

在這樣的感知基礎上,作品構築了一個未來的「記憶實驗室」場景,並延伸出一個科幻角色——她既是觀眾的引路人,也是記憶保存與轉譯的參與者。劇場演出透過實拍錄像、裝置與行為表演,預言性的將文本敘事推向更廣闊的層面。《不存在的那面牆》不僅是一場跨領域的多媒體劇場計畫,更是一種關於記憶、感知與存在的實驗——嘗試在藝術與感官的臨界點上,開啟對未知的探索與想像。

平谷試誤所

不存在的那面牆_劇照01 - 謝竺勳.jpg
02選                   自由擊_20伍零_主視覺 - Gray Liu.jpeg

​自由擊

在虛擬的 2050 年,一個失去歷史回憶的平行時空,一群聲音採集工廠/實驗室的員工,從一批來自 1950 年代的生活物件中,發現殘存的記憶聲響。

飽受戰火攻擊後的土地,從一位裁縫師的記憶片段去窺視臺灣那十年的歷史事件,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臺灣兵身份認同的無奈、戒嚴時期的膽戰心驚、美援帶來的影響、平民娛樂的金光布袋戲成為有力的政治宣傳手段、八七水災的浩劫。在壓抑的時代下,《綠島小夜曲》流傳在所有人的心中,一首《望你早歸》道出最大的期許,找回失去的記憶,可能再次經歷痛苦之外,是否能帶來些許的安慰?抑或是成為蝴蝶的一雙翅膀,揮舞出未來的一丁點改變?

20伍零

《記。形變》

 世界停滯。記下的,是千年又千年的遺忘…

 

位於世界盡頭的廣大「溫室」之中,為了探究「天理」,介蟲、毛蟲、鱗蟲展開一段搜尋「鑰匙」的旅程。

他們遍訪平原、濕地、溪谷、矮丘、高山,最後來到至高山,卻仍一無所獲。

疑惑與爭辯似乎將為旅途畫下休止符之際,「朱球」卻橫空現世,引發三蟲各自「形變」。

這突來的意外究竟是毀滅,還是新生?是開端,還是終結?

三蟲看見的,又是怎樣的未來?


 

2022戲曲夢工場入選作品,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融合,野墨坊《記。形變》演出完整記錄。

野墨坊

youtube封面_嘉臨版 - 野墨坊黑天.jpg
新古典室內樂團《旗津白玫瑰25紀事》4 - 新古典室內樂團.jpg

《聲景紀實音樂劇場

-旗津白玫瑰·25紀事》

新古典室內樂團經典製作《聲景紀實音樂劇場-旗津白玫瑰·25紀事》由榮獲「2022高雄文藝獎」肯定之藝術總監陳欣宜,以民國62年往返旗津與高雄加工出口區民營渡輪,因超載翻覆意外,造成25位年輕女工不幸罹難的歷史事件作為創作素材,邀請馬來西亞籍國際知名音樂藝術家Ng Chor Guan 黃楚原共同合作,舞台設計則力邀榮獲「德國紅點年度最佳設計獎(Best of the Best)」知名建築師趙建銘跨域操刀。經由深入的田野調查,耗時三年,醞釀出連結土地情感、刻劃生命樣態,跨國共創之難得鉅作!

 

作品內容包括《軌跡》、《選擇》、《回家》三幕,結合聲景音樂、紀實影像、舞踏元素、空間美學等藝術,經由肢體、聽覺與視覺移動的互動機制層次,展現當代表演藝術跨域交互對應的存在型式,讓她們的故事不凝止在船難的那刻、不再是令人畏懼的靈異傳說,透過「25」這個深植高雄市民心中的符碼,尋著她們離家工作的軌跡,最終回歸各種形態的「家」,經由重新演繹,向撐起臺灣經濟起飛的女力致敬!

 

2023年於事件屆滿五十周年之際,受邀於《衛武營五週年》系列節目首演,2024年受邀於《臺南藝術節》演出,2025年並於國家戲劇院與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完成國表藝三館巡演。此作品亦榮獲「美國 MUSE Design Awards」最高榮譽鉑金獎之肯定!

新古典室內樂團

【壁Piah】

「壁」是日治時期左翼劇作家簡國賢,在1946國民黨來台初期寫出的獨幕劇,並在同年於中山堂舉辦公演,但隨即因題材敏感被禁演。在原作中簡國賢以一道牆壁作為階級隔閡的象徵,壁的兩端是極端的兩個階級,並以此暗諷當時動盪不安的政治局勢。白色恐怖研究者李佳泓詳加考究簡國賢228之後加入地下組織至被槍決前的生平,並將他的人生和他的劇本中的角色相對照成為虛實交雜的鏡像結構。
 

在2020年李佳泓以及百合花樂團主唱林奕碩將根據「壁」的原著劇本,將其改編成一首結合Drill,slap Bass和808 booming bassline,融合南北管傳統器樂,兼具當代性及傳統的饒舌作品。
 

演出時會以手機拍攝舞者恩綺及觀眾,並運用AI技術即時成像讓現場所有物件都可以即時變化成為劇場中的一部分,運用AI大量的即時成像資訊彙整與異質物件的符徵重構,讓演出可以表現出宛若尤薩文字中盤根錯節的魔幻寫實。並運用LiDAR Sensor偵測手部位置,讓演出者可以在敲擊投影幕的同時也會觸發聲音及影像的同步變化,透過非線性但有秩序的現場組織排列.讓簡單的訊號串連社會化單純不可預測的噪音,以及那些潛在符旨轉化的再現.將20世紀初台灣左翼作家的文本用21世紀網路社群時代做一次在地本位的再詮釋。

鄭各均

05選      壁piah.jpg
bottom of page